2014年8月27日

杉本博司的浪漫現代精神







巴黎東京宮「今日,世界終結了失落人類的存檔」大展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典藏读天下‧今艺术 2014年八月號»



夏日之時,巴黎的夜來得特別晚,睡在身旁的白貓剛剛甦醒,緩緩地拉拉身子,舔整自己的毛……模糊的影像與窗外下午七點的太陽雨重疊交合,隨光流移動,影子模糊帶出寂靜感,杉本博司的「世界之死」再度浮現腦海。


對攝影有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看過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攝影作品,其實,對於這位被英國«泰晤士報»列入最偉大的兩百位藝術家之一的當代藝術大師,本已經無用再多說些什麼,其作《海景》更是於2008年在倫敦拍出128萬美金的高價,創下迄今亞洲當代攝影的最高紀錄。沒想到巴黎東京宮自今年四月底起所推出的展覽,再度開啟了我們對於杉本博司的又一層見解與認識。「今日,世界終結了」是東京宮2014年的系列計畫展「天之境」(L'État du Ciel)的第二期展覽之一。藉由藝術家、詩人與哲學家各自的不同表現形式反應現今世界的道德和政治環境狀態。


這一次,杉本博司褪去了攝影大師的燕尾服,戴上建築師的工地帽,吟誦著«局外人»的詞句。一如繼往地,其作品展現了對於時間、知覺與意識的探討,然而「今日,世界已死失落人類的存檔」« Aujourd’hui le monde est mort [Lost Human Genetic Archive] » 採用攝影作品與具體物件並列的方式,在東京宮的地下一樓,以意象重建了一座城市。全展的主軸與說明文字皆以「今天,世界終結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為開頭,這句話取自加謬(Albert Camus«局外人»L'Étranger )一書的第一句話:「今日:母親過世,又或者是昨天,我不知道。」(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 Ou peut-être hier, je ne sais pas. 


受到杜尚(Marcel Duchamp)現成物的影響,藝術家在這個失落的城市中,收集並陳列了多件消逝時代或文明的產物,再選取其攝影作品與之並置。有趣的是,杜尚選擇現成物時,會有意地化解原物的涵義,並再現其符象並新生另層語意。然而這些已逝去的現成物(雕塑、銘文、自行車、化石……)在這個藝術家所建築的未來末日中,並未被賦予新意,而是原原本本地如同標本般地被呈現。展覽敘述了三十三段故事,虛擬了不同的角色:藝術家、養蜂人、比較宗教學研究者等,在他們尚存於“這一時代”之時,將各自的生命訊息保存下來。而我們(觀者)正如一群未來重生的人類,在東京宮中考古發掘了一座座被拭去的城市。冷清的空氣中散發著枯木逢春的氣味,廢墟中保存著過去生活歷史的證據。時間倒流,消失的光線漸漸被召回,觀眾就在這虛擬的城市之中探索著過去並與未來交會。





杉本博司以一個場域連接起遠古與現代,不,應該說,遠古與未來。廢墟第一廳中,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大片銹色斑駁的鐵皮與石塊所製造出的牆與階梯。視線順著石塊一階階地往上延伸,立於頂端的是十三世紀的木雕—日本的雷神,雷神身後高掛於牆上的是藝術家的三幅攝影作品«放電場»。桌面則陳列著其自己的化石收藏。在這個情境裡面,我們從牆上手寫的歷史文本中,可看到一個藝術史學家的手稿:「今天,世界已死。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自人類有意識起,首要做的即是去描繪周身的這個世界。……神祉也有了一種可以雕塑的形象。就如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木雕,一個展現了超自然的力量雷神。然而,在現今的社會裡,人類已失去了這些伴隨多樣語彙的物件。藝術慢慢被簡化為一個自我的天堂。作為一個藝術史學者,除了接受藝術已死的事實之外,我無法多做什麼。此外,即便沒有了藝術,人類依舊毫無忠誠的信仰……。」這個虛擬的藝術史學者闡明他對末日的認知。對杉本博司而言,攝影是記錄時間的手段,他用相機觀察歷史,也收藏紀錄著時間的載體—化石。藝術家將兩者不同緯度的時間結合,展現人類的生命,從最初到盡頭。




人類的文明發展自文藝復興的解剖學,直至十七世紀伽利略發明望眼鏡,世界自宗教中解放,世界開始變得如此巨大又渺小。我們從單純走向複雜,乃至現在面目全非的當代社會與藝術。杉本博司參考了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最後的晚餐» ,依照日本一間小蠟像館的群組蠟像,做出了另種詮釋。將最後的晚餐分割成五組人物,依不同的時間點拍攝拼組,畫面的呈現看似一體卻又自我斷裂與協調。特別的是,當杉本博司將自己 «最後的晚餐» 弄皺、弄髒污,掛在一張大大的殘缺原木桌之上,桌面與牆角的空酒瓶與畫面中過於清晰的酒杯及食物相互呼應,建構出空間裡凝結的時間。

再觀展覽中心點,藝術家想像一個隕石擊中地球,在東京宮的玻璃天窗上開了一洞,猛擊至地底。碎石散落地面,井上繫了一條紅線直達破裂的玻璃天花板,牆上則掛著漢字警示牌「落石注意」。背面是一整籃的工業零件,象徵科技帶來世界的毀滅,也闡釋了人類記憶所依靠的科技記憶體最終將變成無用的塑料。自我毀滅是此次展覽的中心,就好像,當藝術成為投機的對象,當經濟劇變導致安迪沃霍的湯罐作品比實際罐頭還要廉價,我們才真正了解到,文明始於藝術也終結於藝術。





廢墟就如同毀滅的變形,觀者漫步於文明的最後時光,展場僅使用自然光的通透,使整個場景與東京宮非典型的建築結構產生共鳴。廢墟本身便帶有浪漫主義的情懷,誠如日本美學一樣,世間的所有都要有個“漂亮的結尾”;這種「如何美麗的死亡」在杉本博司的作品中更帶有一點現代主義的味道。在現代主義裡我們見到一種絕對的最終真理,和後現代主義不同的是,現代精神總是帶有烏托邦的色彩。藝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美學,而更是一種全方面的,對於表達的思索與傳遞。



展覽後半部分所營造出的氛圍更可以看出杉本博司的現代精神。藝術家在結尾放置了小佛塔造型的水晶球,五環分別代表土、水、火、氣、空。不論時空變化如何,透過這個水晶球,我們看到的是無境的 «海景»,在這個世界的盡頭,藍天向海岸線更廣闊地前進。過去的人類和未來的人類在這之間隨潮汐暗流涌動,沉沉浮浮,而當我們再次浮出海面之時,太陽依舊,世界繼續。





2014年8月9日

那些守護文化資產的人




看到台北刑務所北官舍在文化局勘查後瞬間拆光……我又想起上週遇見宗魁兄(本人堅持不讓我喊聲老師)的午後時光。


幾個月前,我忘了是因為誰誰誰分享什麼文章又連到誰誰誰那裡去,以結果來看就是我這個平日FB只拿來當Line使用的電腦白癡,某一天莫名的發現了一位網路神人,然後就這樣成為他的粉絲了。看他FB的狀態皆為XXX老屋搶救、YYY面臨拆除危機、或是ZZZ的建築形式介紹心情是非常複雜的。


還記得三年前法國歷史學家們發起拒絕薩科齊前總統為達其政治手段欲將「法國國家檔案館」改建為「法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連署活動,抑或薩科齊前總統欲將歷史建築出租開豪華旅館的計畫, (法國歷史學家如是評論這些事件:“法國沒有失去記憶,只是將這些記憶賣掉了。” )接連讓我們發現即便是古老文化大國的法國,都仍隱藏著文化資產淪為資本主義的工具甚至被破壞的現象。所以!我們現在台北刑務局北官舍已拆光或是各種「莫名夜火」的毀滅奇蹟,這些發生在台灣的現況是正常的?(完全在自我安慰)


但說真的,這也是回台三週的心得,雖然看到了很多「奇觀」或是總是看著一則則強拆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的新聞跳腳,卻還是理直氣壯的說:「台灣還是很有希望的!」這裡面的原因估計和我遇見這位學富五車、虛懷若谷又風度翩翩的的文化資產守護者有很大的關係。


宗魁兄是那種只騎腳踏車不騎機車、即便po美女圖的結論都可以是:「語言作為無形文畫資產的意義即在此」的神人!那天下午,聽著神人一邊走一邊沿路說著台北城的小故事,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魅力(說實在以前很討厭台北的啊…...)。同樣是文資領域的人,人家就是活百科全書,我怎麼還是見山還是山完全無聯想力、說什麼都詞窮啊!!



有人看到這邊嗎?
其實我只是想要表達宗魁兄真的很厲害而已!



真心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台灣文化資產動向!然後聽說神人接下來幾周在新竹、台北、高雄都有小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快快加入,你會因此愛上「老建築」的!


神人FB歡迎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PRHA1008


2014年8月3日

令人流連忘返的舊書店「公共冊所」








睽違三年的返台,臺灣確實不一樣了。


首先感受到的是濕熱、其次是食物的口味比記憶中的都重了些、物價翻倍飆高、薪水太低、文創產業無文亦無創......與那曾經滿心期待的家鄉有點不同了,可能是熱昏頭了所以對自己的國家有點小小失望?


幾天前上了台北一趟,見了神人等級的文化資產的守護者(待下篇分享),再去了間獨立二手書店「公共冊所」。雖然緊鄰熱鬧的師大夜市,「公共冊所」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似乎回到了巴黎聖米歇爾大道上的舊書店,還記得我就在那用兩歐的價格買了一本九成新的瘟疫。滿壁的社會科學類的書籍、二手黑膠唱片、櫃台前後堆疊尚未整理的書籍......中間兩排的紙箱是近期的活動「自己的書價自己定」的代售書籍,由客人為他們自己所選定的知識定價真是有意思的活動。從幾張為講座而擺置的桌椅,不難看出書店老闆想要傳遞的理念。這裡該是一個「交流」的場所,而我相信定有好多想法與立場在此相互碰撞?!夜間逛「公共冊所」是一種帶有些許快感的事情,從吵雜到寂靜只有一段階梯的時間。就像我們爬上「神廟式」的博物館階梯去看那過去輝煌的歷史一般,走下地下室的舊書店也就是那麼一段淨心的過程。至少對我來講是這樣的。這年頭要經營此類型的書店實為不易之事,老闆定富有理想。


想想過去遊蕩兩週的台灣印象,黑夜之中或許仍舊星光滿佈?至少有那麼一群人在開創著不一樣的未來,覺得小小的安慰。我又想起了今年三月初的太陽花雖曇花一現卻也喚醒了大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這樣夠了,不論你我是支持抑或反對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我們反省自身所重視的是什麼。


在這個吸引人的場域中,你是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本書呢?




還請大家關注支持:公共冊所|The Libratory

https://www.facebook.com/libratory.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