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東京宮「今日,世界終結了—失落人類的存檔」大展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典藏读天下‧今艺术 2014年八月號»
對攝影有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看過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攝影作品,其實,對於這位被英國«泰晤士報»列入最偉大的兩百位藝術家之一的當代藝術大師,本已經無用再多說些什麼,其作《海景》更是於2008年在倫敦拍出128萬美金的高價,創下迄今亞洲當代攝影的最高紀錄。沒想到巴黎東京宮自今年四月底起所推出的展覽,再度開啟了我們對於杉本博司的又一層見解與認識。「今日,世界終結了」是東京宮2014年的系列計畫展—「天之境」(L'État du Ciel)的第二期展覽之一。藉由藝術家、詩人與哲學家各自的不同表現形式反應現今世界的道德和政治環境狀態。
這一次,杉本博司褪去了攝影大師的燕尾服,戴上建築師的工地帽,吟誦著«局外人»的詞句。一如繼往地,其作品展現了對於時間、知覺與意識的探討,然而「今日,世界已死—失落人類的存檔」« Aujourd’hui le monde est mort [Lost Human Genetic Archive] » 採用攝影作品與具體物件並列的方式,在東京宮的地下一樓,以意象重建了一座城市。全展的主軸與說明文字皆以「今天,世界終結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為開頭,這句話取自加謬(Albert Camus)«局外人»(L'Étranger )一書的第一句話:「今日:母親過世,又或者是昨天,我不知道。」(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 Ou peut-être hier, je ne sais
pas. )


人類的文明發展自文藝復興的解剖學,直至十七世紀伽利略發明望眼鏡,世界自宗教中解放,世界開始變得如此巨大又渺小。我們從單純走向複雜,乃至現在面目全非的當代社會與藝術。杉本博司參考了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最後的晚餐» ,依照日本一間小蠟像館的群組蠟像,做出了另種詮釋。將最後的晚餐分割成五組人物,依不同的時間點拍攝拼組,畫面的呈現看似一體卻又自我斷裂與協調。特別的是,當杉本博司將自己
«最後的晚餐» 弄皺、弄髒污,掛在一張大大的殘缺原木桌之上,桌面與牆角的空酒瓶與畫面中過於清晰的酒杯及食物相互呼應,建構出空間裡凝結的時間。
再觀展覽中心點,藝術家想像一個隕石擊中地球,在東京宮的玻璃天窗上開了一洞,猛擊至地底。碎石散落地面,井上繫了一條紅線直達破裂的玻璃天花板,牆上則掛著漢字警示牌「落石注意」。背面是一整籃的工業零件,象徵科技帶來世界的毀滅,也闡釋了人類記憶所依靠的科技記憶體最終將變成無用的塑料。自我毀滅是此次展覽的中心,就好像,當藝術成為投機的對象,當經濟劇變導致安迪沃霍的湯罐作品比實際罐頭還要廉價,我們才真正了解到,文明始於藝術也終結於藝術。
廢墟就如同毀滅的變形,觀者漫步於文明的最後時光,展場僅使用自然光的通透,使整個場景與東京宮非典型的建築結構產生共鳴。廢墟本身便帶有浪漫主義的情懷,誠如日本美學一樣,世間的所有都要有個“漂亮的結尾”;這種「如何美麗的死亡」在杉本博司的作品中更帶有一點現代主義的味道。在現代主義裡我們見到一種絕對的最終真理,和後現代主義不同的是,現代精神總是帶有烏托邦的色彩。藝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美學,而更是一種全方面的,對於表達的思索與傳遞。
展覽後半部分所營造出的氛圍更可以看出杉本博司的現代精神。藝術家在結尾放置了小佛塔造型的水晶球,五環分別代表土、水、火、氣、空。不論時空變化如何,透過這個水晶球,我們看到的是無境的 «海景»,在這個世界的盡頭,藍天向海岸線更廣闊地前進。過去的人類和未來的人類在這之間隨潮汐暗流涌動,沉沉浮浮,而當我們再次浮出海面之時,太陽依舊,世界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