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新現實主義之後 : 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1960-2014年回顧展

新現實主義之後
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1960-2014年回顧展
巴黎蓬皮度藝術中心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典藏读天下‧今艺术 2014年九月號»



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是一新現實主義者(Neorealism),同時也是法國最接近波普藝術(Pop Art)的藝術家。然而作為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在近二十年間鮮少被人提及,逐漸隱身於當代藝術層層波濤之中。對照1992年在巴黎網球博物館所舉辦的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大展,龐畢度藝術中心期望藉由更寬廣的空間以及更多的後期作品完整呈現藝術家的啟程、轉型停頓。「我希望能多加描述那些他藝術生涯中不知名的轉折作品」策展人Catherine Grenier如是說。

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是位富有遠見的藝術家。展覽依其創作歷程順時規劃動線,入口處即以一件獨立裝置作品«美國、美國» America America1964破題。作為歐洲波普藝術大師,雷斯使用易碎的霓虹燈管雕塑體現展現美國大膽與自由的精神。自1960年起霓虹燈管成藝術家的畫筆,對他而言這種’’流動性的色彩’’能夠表現情感的動態。直到1966年前,雷斯一直擅長使用霓虹燈與攝影並列的方式表現同具冷、熱、疏離與抒情的世界觀。例如«高壓繪畫»Peinture à haute tension1965霓虹圈起的雙唇便柔和地創造出女性的魅力,而這是一般波普藝術的霓虹鮮少能製造的效果。有別於波普藝術的商業趣味、詼諧與媚俗,雷斯的作品確確實實地創造出他自己的典型,在奪目鮮豔的色彩背後傳遞了微妙的憂傷感。「女人」是馬歇爾的重要題材,「偽裝」更是符合那個時代欲突破的諷刺精神,我們想像女性主義在1960年代之後的蓬勃發展,進而對照雷斯為那些不知名的雜誌封面女郎粉飾的方式,抑或用巧妙別致的顏色創造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弗朗索瓦熱拉爾(Francois Gerard)與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再現歐洲古典繪畫的精神,我們不難發現,馬歇爾雷斯正走向一條與英美波普藝術的不同之路。誇張的色彩、變焦、置換背景,雷斯媚俗低地表現安格爾的 «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此乃其«Made in Japan » 系列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這種看似拋棄傳統的反面卻是藝術家展現對於古典藝術中圖像學研究之敬意。畫面中的裸女繪以鮮紅的背身,畫作無景深,卻經由拼貼與裝飾物的多層堆疊而產生三維的效果。詭譎詼諧地嘲諷陳舊常規,而眼白、鬼魅色與塑料、織品等裝飾頭巾則表現了藝術家所謂的「壞品味」。這樣的壞品味一直是雷斯1960年代時的創作宗旨。



1962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展出了雷斯的實驗性作品«雷斯海灘» Raysse Beach),他在美術館中創建一片由沙灘、泳裝美女、陽傘以及點唱機所組成的海濱度假風光,一個人人喜愛又觸手可及的世界。這個世界如同馬歇爾雷斯曾說的:「美,是壞品位。[…] 而壞品味正是對於美的急切渴望。」同一時期,1964年的«這就叫做晨曦» 1965年的«這仍然是晨曦»的系列作品,如同黑夜之光宣告了優雅繪畫的回歸。碩大的畫面滿佈植物與樹葉,上部留一片天空,隱約可見樹葉與天空交際處的霓虹燈,如同太陽透出一點橘光。這幅極具詩意與懷舊情感的作品,再次展現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和波普藝術家的不同之處。




年少有成的雷斯於1966年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然而他並未因此鬆懈與自滿,反倒感嘆波普藝術的商業性和表現形式的重複性,進入了其自我轉型的「多重幾何學繪畫」階段。1966-1967年,他產生了拍攝電影作品的想法,一部名為«耶穌—可樂»Jésus-Cola, 1966—1967)的非敘事短片出爐。藝術家創作了一個混亂的影像,並以這部無主題而雜亂的電影作為對當代消費社會的嘲諷。雷斯認為錄像藝術可作為改變圖像的新工具,使得圖像得以在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中接連地使用,並提供了另一層次的律動,同時更加強作品的表現力。馬歇爾雷斯就是這麼一個不受拘束的藝術家,從未拘泥於形式,就像他出身文學領域,卻在藝術圈大放光采一般。


 或許就是這股與當代世界接軌的態度,雷斯回到了法國,並加入推動1968年的五月學潮之行列。學運之後,雷斯終結了他對於批判性的追求,亦對藝術世界的運作體制感到厭煩。他移居巴黎近郊的農村,開啟了十多年返樸歸真的自然運動。從起初討論宗教與自然魔法且帶有「薩滿教」風格的作品,直至1972年的 «Spelunca»系列,雷斯以七幅神話肖像畫與南法風光的對照方式,重返藝術史的具像表現。而1975年的«藍色海岸» Bleu rivage)則是描繪自然界的動物與人神的結合水彩拼貼畫作,1990年之作«泉源» La source)則回復到古典藝術對於細節的追求,轉換至日常古樸的創作風格。
一般論述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的文章與展覽,皆偏向討論其在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風光偉業。卻忘卻這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在法國當代藝術史上的影響力。1980年代以降,雷斯重回平面繪畫的表現形式,企圖在當代藝術與藝術史中找到和平共處的方法。即便在當時並不受到大眾的歡迎,其作品依舊為年輕後輩的藝術家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或約翰.柯林(John Currin)。馬歇爾雷斯成為一位承先啟後的前導型藝術家。被選用作為2014年蓬皮度之友的卡片圖案«Yolanda»是藝術家2012年的作品,畫面呈現女子側面肖像,鮮綠色的冷色調雙唇襯托了靜謐的神情與女人高冷的現代感。同屬2012年的作品 «此處海灘,如同此低處»Ici Plage, comme ici-bas)則是藝術家至今最後一幅巨型作品,與1962年的海灘相對映,前景由螢光霓虹燈所營造的歡喜交加的場景,就像描繪人生百態的劇場世界。






近幾年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屢獲佳績。2011年,他於1962年所創作的《Last Year in Capri》以四百多萬英鎊成交,使其成為法國畫作價格最貴的在世藝術家。然而雷斯卻表示,這些市場上的藏家與畫廊的數字與他沒有太大的關係,現在的他已經遠離巴黎的塵囂,搬到南法村莊過著與世無爭的創作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