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身分.零的焦點
法國凡爾賽宮李禹煥(Lee Ufan)個展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典藏读天下‧今艺术 2014年十月號»
「人類精神與自然物共存與相對的狀態之中。物質既不同化於精神、精神也不從屬於物質。物質以他的自然狀態顯露出他的特性時,是表現的開始......精神若要達到一個至高的境界,也就是將物質導入高層次的精神的場域。」
---1956年日本《具體美術宣言》

李禹焕(Lee Ufan),現年78歲,雖為韓國藝術家卻長年旅居日本、歐洲進行創作。身為物派藝術(Mono-Ha)身價最高的藝術家,至今已有七件價值百萬的拍賣作品。2011年六月,紐約古根漢展出其首次回顧展「創造無限」(Marking Infinity),讓李禹焕搖身成為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寵兒。此次受邀凡爾賽的展覽,與多位前輩參展人選擇以反差、衝撞的方式,李禹焕帶來的則是無限自然的對應,巧妙地為這宮殿氣勢磅薄,布局嚴密的園林添創一自由的幾何維度。
‟不更動 ”可說是其創作中心理念,李禹焕經常使用不經加工的自然及工業物件呈現其自然生成之因與如何生存之貌。1970年代以降的物派回應了歐美的各派理論,如貧窮藝術(Arte Povera)、表面支架(Supports-Surfaces)、地景藝術(Land Art)抑或極簡主義(Minimalism)等等,融合東西方的哲思在日本展開系列的推演。1969年,李禹焕開始發表對於二元論與現代主義的質疑,主張脫離理性與主客體分離的概念,重視自然原本型態的哲思。在這過程之中,關注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物”與其他時空的對應狀態共同衍生出的開放世界。也因此,藝術家並非製作物件,而是‟擺置”物件,並藉此建立關連性,強調自我的重置。
觀看本次展覽,我們不難發現其欲與爾賽宮嚴謹華麗的形象抗衡的想法。矗立於凡爾賽宮正殿前方,«關係項—凡爾賽拱門» (Relatum - L'arche de Versailles)是一片以三尺寬、十二尺高的鋼板打造的拱門,兩側則以巨石相抵,將宮殿納入其中,地片更鋪有如紅毯般的十五尺長鋼板,穿越拱門之時宛如集權輝煌通過凱旋門走向無盡自然的磅礡氣勢。「我總想做一個拱形的作品,好比一個立在大陸上的彩虹,讓人們從底下走過。又或者讓星星墜落到一處,彷彿低聲細語的沙漠之景。這些長久以來的夢境能在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凡爾賽宮實現,讓我欣喜若狂。」藝術家如是說。回顧其所使用的元素,分別代表自然與工業的石頭及鋼,這兩個物件如同文明的進程一般,僅僅藉由連接的力量,便喚醒人類對於加工文明的思考。


多數評論或許會以禪意的觀點切入李禹煥,筆者認為藝術家在凡爾賽宮中展現了一種全面開放性的感受,甚至帶有開拓的冒險性。就像李禹煥在«尋求相遇»一文中寫道:「由於僅僅注重藝術存在的獨特的表象作用,將所有事物像化的理念的結果是,使現代空間達到了理念的飽和狀態。所有地方、事物不僅充滿了人類的氣息,而且在理念的作用下被物象化,幾乎喪失了其自身的外部性。能看見的只有‘像’,也就是人類自己的面孔。換句話說,人類所面對的只是人類自身而已。無論何處都是不存在‘他者’的,無法與新的景象‘相遇’的封闭世界。」今夏,李禹煥在凡爾賽宮,用一種減法的方式精彩地驗證了製作與原生狀態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