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Paris FIAC: 巴黎迎來最好的一年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 ⟪典藏读天下‧今艺术十二月份⟫
一年一度的國際藝術盛事—FIAC (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於10月23日至26在巴黎大皇宮展開。大皇宮延續其二十世紀世界博覽會的角色,本次共邀請26個國家、超過的259家畫廊(主館有191間)一同參與此場盛會,場內外車馬盈門、比肩接踵,極為熱鬧。此次參展畫廊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法國48家、美國45家與德國26家。此外,日本、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葡萄牙、印度等五國的畫廊皆為首次參展。再和上屆歐洲畫廊所佔73%的比率相比,此屆65%的歐洲畫廊比例可以視為更加邁向「國際性」展覽的一個指標。
第41屆的FIAC化身為交響樂團,精彩地在巴黎演奏出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在這個紛亂的藝術市場中拋棄了憂慮感,多面向地展現自我的魅力與震撼。第39與40屆的FIAC可以說處於一個保守交易的過渡,如第一樂章,鼓拍沈重地打出面臨經濟危機的歐洲市場令人不安的悲愴曲調。然而來到2014年,首先是眾所期待的路易威登基金會幾近同步地開幕,而畢卡索博物館則緊接著在五年的整修後重新開放,多項重大藝文事件如百花齊放,熱鬧地為這座城市製造各項話題,合奏溫柔如歌的第二樂章。當展會正式揭起序幕,輕快活潑的節奏便為這次展覽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光是在週三5000名VIP的預展當晚,作品成交的活絡步調即讓各家畫廊驚喜萬分。最終樂章則充滿活力,帶點詼諧的快板如同本次博覽會的新興展區—(OFF)ICIELLE與戶外展的延伸般,帶出前所未見的擴散性,同時也為這個充滿濃厚金錢味的藝博會注入新的氣息。
風華再現,強勁買氣
本屆FIAC 五天內創下74567參觀人次,為歷年來新高。光是預展當晚即帶來強勁的買氣,除了法國總統與文化部部長雙雙蒞臨之外,Free電信董事長Xavier Niel、網購Venteprivée.com大亨Jacques-Antoine
Grangeon等企業家紛紛出現在會場之中。而法國收藏國王—法蘭索瓦.皮諾(Francois
Pinault)在不到一個鐘頭內便成交37件作品,為本屆巴黎藝博敲響勝利之鐘。獨立策展人兼藝術諮詢顧問Laurence Dreyfus 表示:「FIAC從未有如此盛況。我甚至注意到有些作品的售價尾數多出個’’零’’(如100變1000的概念), 藝術品變成更加可以投資的對象」。 而巴黎重要畫廊老闆卡梅爾.梅努爾(Kamel Mennour)亦認為今年的FIAC非常震撼人心,帶來了許多新的藝術家與作品,刺激買家的購買慾望。絕大多數的畫廊與評論者皆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們關注到賣出最快的作品大約落在兩萬至十萬歐元之間,如Sarkis Zabunyan、Fabrice Hyber、Philippe Cognée等人的作品,可見中產投資買家日益趨多。而本屆由Simon Lee畫廊所售出的克裡斯多夫.伍爾(Christopher Wool )之作則創下最高成交價250萬歐。其他多項成交也不遑多讓:理森畫廊(Lisson
Gallery)分別以110萬、75萬以及35萬歐元賣出安尼旭.卡普爾(Anish Kapoor)的作品 ;奧拉為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之作«The new planet» 以37萬五千歐元成交。而柏林兩間畫廊也分別以20萬歐元及13萬歐元售出海恩斯.瑞蒙德(Raymond Hains)的« Saffa »與馬克.迪翁的«Jungle
Shop»等多項精彩成交,共締造本屆絕妙佳績。
巴黎的全面啟動
曾經扮演龍頭地位的FIAC,自1991年經濟衰退後在藝術市場的國際地位也隨之下降。自2003年開始,FIAC開始盡力下降法國本土畫廊參展比例,而當年也正是總監珍妮佛‧芙雷(Jennifer Flay)接手的第一年。從70%到今年的31%法國本土畫廊的參加率,我們看出珍妮佛欲將FIAC推回當代藝術之國際市場的直接態度。不僅如此,珍妮佛從2006年開始發現把巴黎整體當作一個巨大會場的可能性 ; 其團隊主動與各博物館、文化遺址與畫廊等單位接洽配合。在多年的磨合下,FIAC逐漸成為引領巴黎秋季藝文盛會的主導者,以此為中心共同策劃一個美好花都形象,多數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與基金會都在同時期推出大展。除此之外,珍妮佛更準備了精心設計的藝文參訪行程建議,讓來自全世界的VIP們,真正的享有一場流動的饗宴!
 |
圖片來源:99藝術網 |
而總監亦表示,博覽會從未如此受到外國收藏家團體的青睞,2001年以來,中國藏家人數現已激增八倍。除了畢卡索美術館的重新開幕與路易威登基金會的落成之兩大亮點外,搶在FIAC開展前三天開幕的「中國內部—巨人之內」是K11基金會與東京宮合作首度的中法交流展 ;曾梵志其新作《從1830年至今》於10月22日首次於羅浮宮中展出,且與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並置,兩個展覽皆是中國藝術圈的極大盛事,吸引眾多藏家一起來到巴黎觀展。光是在VIP預展上,中國藏家便毫不示弱地創下多筆成交紀錄 : Kamel
Mennour成交了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與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的作品 ; 而利森畫廊(Lisson)亦賣出安妮詩.卡普爾(Anish Kapoor)給中國藏家。
「牆外」的爭議與趣味
此次博覽會因為美國藝術家保羅.麥卡錫(Paul MaCrthy)在裝置作品未演先轟動,引起多方討論。牆外計畫(Hors les Murs)是FIAC的場外延伸展覽,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免費參與,展出地點分別為杜樂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與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麥卡錫即於凡登廣場擺置名為「樹」的裝置作品,然而因為形狀酷似情趣用品而遭抗議,藝術家本人不僅遭人於現場攻擊面部,作品更被觀眾切斷固定纜繩而予以破壞。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巴黎市長德拉諾埃皆針對此事發表申明譴責,而目前為了防止作品再度被破壞,已先將之移出廣場。不過如此帶有爭議性的作品一件足以,反觀在杜樂利花園與植物園的作品大多著重與環境對話,吸引民眾駐足欣賞。例如Sabina Lang 和 Daniel Baumann的作品«Beautiful Tube» 安插在高聳樹枝間,那看似突兀卻又和諧的白色木製方塊體更同時引領觀者思考人為的安排在自然中所產生的影響與對立;而日本知名當代建築師藤本壯介之作
«Many Small Cubes» 亦在公園內獨樹一格,其設計的房子象徵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與建築師齊聚一堂的盛況。同樣是在杜樂麗公園內,以紀念碑系列出名,並於2011年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則是打造了一處細膩的花圃– Alma,金屬細桿帶上鈴鐺與玻璃片,如風鈴花搖擺於羅浮宮前好生浪漫。Didier Marcel在植物園中展出的
«Rosée» ,是一件施華洛世奇首次與FIAC合作的創作案,共使用三百多顆水晶珠交織結成蜘蛛網線,重現了場域的感知與脆弱的一面。20多位藝術家皆展現出當代雕塑或裝置作品擺放在場區外的特色與魅力,加上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確實為了這個以商業為主的博覽會增添了更多藝術哲思上的思辨與詩意效果。
新展區(Off)icielle的未來性
(OFF)ICIELLE 是41屆FIAC首次延伸的衛星展區,共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68間藝廊在巴士底區的巴黎碼頭-時尚與設計之城展出。與大皇宮主館不同的是,第二展區主打年輕的畫廊與在市場上雖然尚未有明確定位卻具有發展潛力的新銳藝術家。雖地理位置不同,(Off)icielle依舊吸引大量的人潮(14146參觀人次),並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收藏家做出主題性的投資區分建議。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合夥人Arnaud Dubois 認為,這些還在成長的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價位不高、賠率相對低,具有高發展淺力,因此也會受到部分類型的藏家喜愛。首屆(Off)icielle的作品成交量大放異彩,首戰即締造佳績。

而(Off)一展也確實為此屆FIAC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年輕藝術家作品成熟,關注議題大多脫離媚俗路線。巴黎Alain
Gutharca畫廊的Estefania Penafiel Loai與柏林Zink畫廊的Aslan Gaisumov之作旨在討論對於出版與書本的詮釋。羅馬Marie-Laure
Fleisch畫廊邀請藝術家Ofri Cnaani 在現場與觀眾使用生活中的素材共同創作,使用投影以及列印的方式讓觀者帶回作品收藏。倫敦的Ibid.畫廊則主打Rodrigo Matheus的裝置作品,其在展覽館架起一座鳥籠式的小塔,底部放置的玻璃反射使得觀者誤以為穿透地面進入滿佈植物的地窖之中。柏林畫廊Dittrich & Schlechtriem亦展示了討論環境議題的藝術家Julian
Charriére,其在201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的彩鴿作品曾引來爭議。整體來說Fiac的首屆衛星展不論是在話題、藝術、商業交易都算是相當成功的一次演繹,(Off)帶著這些藝術界的新來者向我們展現一個解讀當代藝術市場的另一種可能性。
綜上所述,第四十一屆的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之後,今年多方觸角皆大放異彩。讓這個20年前還被稱作不懂當代藝術的城市—巴黎,重回戰場,藝術商業、時尚、文化旅遊於一身的當代藝術發展的重鎮。新興展區的開放,欲對當代藝術市場「去中心化」,展現引領前衛藝術思潮的企圖。其實就像他們對文資保存概念的詮釋一般,我們可以看到法國人帶有理想性的性格即便在最商業的地方都仍舊存在:這種對於「區域」概念的整體規劃的嚴謹態度,起步雖難卻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