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Inside China:「中國內部—巨人之內」

「中國內部巨人之內」
K11 Art Foundation與東京宮合作展:中國新銳藝術家在巴黎跨出的第一步
圖文:黃九蓁

⟪文章刊於:藝術新聞 十一月號⟫




十月的巴黎確實是場流動的饗宴,多個重要大展覽各據一方,百花齊放。在第
41FIAC開幕前三天搶先開展的是巴黎東京宮的「中國內部—巨人之內」 (Inside China. L’Intérieur du Géant),為東京宮2014後半年“Inside” 系列大展的第一期展覽。值此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也是K11 Art Foundation與東京宮(PALAIS DE TOKYO)三年協議合作的首展,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並將中國新晉傑出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由東京宮策展人Jo-ey Tang組織與邀請王春辰共同策劃。選擇Edwin Lo、李鋼、于吉、趙要、吳昊等五位中國藝術家,與法國、德國藝術家NADARRenaud JereyAude Pariset等人的作品進行交流。


Inside 講述的是一趟類似冒險的旅程與經驗,「內部」一詞指的是一種未知謎樣的概念,靈感來自法國攝影師NADAR拍攝熱氣球膨脹過程中的內部影像名為「巨人」的作品。內部的擴張像是一片廣大的無名之地,引導我們前進一個新的方向:未知、初生之地。此展的用意乃在討論新時代的後輩藝術家如何看待世界。


雖說中國藝術家和歐洲藝術家的作品並置同個展場中,中國文化與地域的特色卻是模糊的。然若仔細觀察,仍舊可以看到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為新生代的藝術家們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展覽以吳昊的卷閘門作為先發,碩大的鐵捲門具有阻隔/開啟雙面之意。藝術家選擇在武漢收集商店的舊鐵門作為繪畫底材,再經由時間、溼氣的自然侵蝕而改變畫作的痕跡。卷閘門的創作展現了這個隘口城市脆弱的發展狀態。時間流逝,生活高速發展變化,究竟留下的是什麼?我們又能抓住什麼?時間壓縮的痕跡是吳昊創作的重點,他的另一件作品水痕計畫:藉由與觀眾共同創作,藝術家在武漢、上海與香港收集多只空瓶,並邀請參與者們參考他的創作方式在這些瓶罐上留下水痕。在這個跨越時空的互動創作中,我們能在每只瓶子上看見每個人所留下的痕跡。然而當這群堆的空瓶散落一地,觀者又是否能從中辨識出各自的獨特性?



李鋼的作品 ─《末-2014.05》亦有異曲同工之處。藝術家在雲南的高速路上收集汽車排氣管內的物質,將之過濾加工成兩「墨塊」作為回應鄉村現代化的一種方式。筆者認為,策展人選用NADAR的《熱氣球與凌空飛翔─巨人回憶錄》作為展覽主軸很是恰當。十九世紀是現代工業與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蒸汽機、自動化工廠、鐵路、新工業區以及各種大眾媒介如雨後春筍般萌發出來,令人目不暇接。「巨人」的概念如雪萊的「科學怪人」,一起回應了對於這個科技世界膨脹的期待與不安。這也是李鋼的作品《油畫的質感》值得我們反思之處。每一幅畫布都是請雲南村莊的婦女花上約一個月的時間,使用黃麻麻繩手織而成,藝術家再根據根據紋理創作,試著找回自己最初對於油畫的感知。



現今亮麗光鮮的中國夢所帶來的不安與失落,在這些年輕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中一覽無遺。于吉自製塊塊方形石膏企圖搭建出一個易碎、無用的空間,如同中國早期破舊的公共空間一般。而牆壁上五件人體水泥雕塑則展現了創作者近年研究的議題:傳統雕塑如何在多媒材充斥的當代藝術「裝置」中,重新找尋自我的定位? 反觀法國藝術家Renaud Jerez的作品討論當代的環境污染和消費文化,而Aude Pariset所提出的«lifestyle»產業議題,則關注走向追求更好的「生活」型態。我們或許可以在這之中發現一種錯落的進程關係。




平心而論,此次展覽或許是空間不足、以及藝術家選件過多的原因,展場規劃混亂、主題不慎明確,導致與國外年輕藝術家的對話性無法凸顯。但無論如何,此次與世界知名的當代藝術美術館東京宮的合作展,仍為中國當代藝術圈重要的突破。K11 Art Foundation 2010年由鄭志剛先生創立後,已然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當代藝術推廣平台,通過良好的合作項目,在他國展現中國年輕藝術家的潛力與希望。這個「為世界當代藝術發展添增新生力量」的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11日,而後在香港(20153月)和上海(20155)進行巡展,並進行一系列國際當代藝術交流活動,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此次合作展的精彩之處。






2014年12月2日

最美好的一年 :第41屆 FIAC報導


41屆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Paris  FIAC: 巴黎迎來最好的一年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 ⟪典藏读天下‧今艺术十二月份⟫






一年一度的國際藝術盛事—FIAC (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1023日至26在巴黎大皇宮展開。大皇宮延續其二十世紀世界博覽會的角色,本次共邀請26個國家、超過的259家畫廊(主館有191)一同參與此場盛會,場內外車馬盈門、比肩接踵,極為熱鬧。此次參展畫廊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法國48家、美國45家與德國26家。此外,日本、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葡萄牙、印度等五國的畫廊皆為首次參展。再和上屆歐洲畫廊所佔73%的比率相比,此屆65%的歐洲畫廊比例可以視為更加邁向「國際性」展覽的一個指標。


41屆的FIAC化身為交響樂團,精彩地在巴黎演奏出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在這個紛亂的藝術市場中拋棄了憂慮感,多面向地展現自我的魅力與震撼。第3940屆的FIAC可以說處於一個保守交易的過渡,如第一樂章,鼓拍沈重地打出面臨經濟危機的歐洲市場令人不安的悲愴曲調。然而來到2014年,首先是眾所期待的路易威登基金會幾近同步地開幕,而畢卡索博物館則緊接著在五年的整修後重新開放,多項重大藝文事件如百花齊放,熱鬧地為這座城市製造各項話題,合奏溫柔如歌的第二樂章。當展會正式揭起序幕,輕快活潑的節奏便為這次展覽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光是在週三5000VIP的預展當晚,作品成交的活絡步調即讓各家畫廊驚喜萬分。最終樂章則充滿活力,帶點詼諧的快板如同本次博覽會的新興展區—(OFF)ICIELLE與戶外展的延伸般,帶出前所未見的擴散性,同時也為這個充滿濃厚金錢味的藝博會注入新的氣息。



風華再現,強勁買氣
本屆FIAC 五天內創下74567參觀人次,為歷年來新高。光是預展當晚即帶來強勁的買氣,除了法國總統與文化部部長雙雙蒞臨之外,Free電信董事長Xavier Niel、網購Venteprivée.com大亨Jacques-Antoine Grangeon等企業家紛紛出現在會場之中。而法國收藏國王—法蘭索瓦.皮諾(Francois Pinault)在不到一個鐘頭內便成交37件作品,為本屆巴黎藝博敲響勝利之鐘。獨立策展人兼藝術諮詢顧問Laurence Dreyfus 表示:「FIAC從未有如此盛況。我甚至注意到有些作品的售價尾數多出個’’’’(1001000的概念), 藝術品變成更加可以投資的對象」。 而巴黎重要畫廊老闆卡梅爾.梅努爾(Kamel Mennour)亦認為今年的FIAC非常震撼人心,帶來了許多新的藝術家與作品,刺激買家的購買慾望。絕大多數的畫廊與評論者皆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們關注到賣出最快的作品大約落在兩萬至十萬歐元之間,如Sarkis ZabunyanFabrice HyberPhilippe Cognée等人的作品,可見中產投資買家日益趨多。而本屆由Simon Lee畫廊所售出的克裡斯多夫.伍爾(Christopher Wool )之作則創下最高成交價250萬歐。其他多項成交也不遑多讓:理森畫廊(Lisson Gallery)分別以110萬、75萬以及35萬歐元賣出安尼旭.卡普爾(Anish Kapoor)的作品 ;奧拉為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之作«The new planet» 37萬五千歐元成交。而柏林兩間畫廊也分別以20萬歐元及13萬歐元售出海恩斯.瑞蒙德(Raymond Hains)的« Saffa »與馬克.迪翁的«Jungle Shop»等多項精彩成交,共締造本屆絕妙佳績。



巴黎的全面啟動
曾經扮演龍頭地位的FIAC,自1991年經濟衰退後在藝術市場的國際地位也隨之下降。自2003年開始,FIAC開始盡力下降法國本土畫廊參展比例,而當年也正是總監珍妮佛芙雷(Jennifer Flay)接手的第一年。從70%到今年的31%法國本土畫廊的參加率,我們看出珍妮佛欲將FIAC推回當代藝術之國際市場的直接態度。不僅如此,珍妮佛從2006年開始發現把巴黎整體當作一個巨大會場的可能性 ; 其團隊主動與各博物館、文化遺址與畫廊等單位接洽配合。在多年的磨合下,FIAC逐漸成為引領巴黎秋季藝文盛會的主導者,以此為中心共同策劃一個美好花都形象,多數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與基金會都在同時期推出大展。除此之外,珍妮佛更準備了精心設計的藝文參訪行程建議,讓來自全世界的VIP們,真正的享有一場流動的饗宴!

圖片來源:99藝術網
而總監亦表示,博覽會從未如此受到外國收藏家團體的青睞,2001年以來,中國藏家人數現已激增八倍。除了畢卡索美術館的重新開幕與路易威登基金會的落成之兩大亮點外,搶在FIAC開展前三天開幕的「中國內部—巨人之內」是K11基金會與東京宮合作首度的中法交流展 ;曾梵志其新作《從1830年至今》於1022日首次於羅浮宮中展出,且與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並置,兩個展覽皆是中國藝術圈的極大盛事,吸引眾多藏家一起來到巴黎觀展。光是在VIP預展上,中國藏家便毫不示弱地創下多筆成交紀錄 : Kamel Mennour成交了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與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的作品 ; 而利森畫廊(Lisson)亦賣出安妮詩.卡普爾(Anish Kapoor)給中國藏家。



「牆外」的爭議與趣味








此次博覽會因為美國藝術家保羅.麥卡錫(Paul MaCrthy)在裝置作品未演先轟動,引起多方討論。牆外計畫(Hors les Murs)是FIAC的場外延伸展覽,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免費參與,展出地點分別為杜樂利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與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麥卡錫即於凡登廣場擺置名為「樹」的裝置作品,然而因為形狀酷似情趣用品而遭抗議,藝術家本人不僅遭人於現場攻擊面部,作品更被觀眾切斷固定纜繩而予以破壞。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巴黎市長德拉諾埃皆針對此事發表申明譴責,而目前為了防止作品再度被破壞,已先將之移出廣場。不過如此帶有爭議性的作品一件足以,反觀在杜樂利花園與植物園的作品大多著重與環境對話,吸引民眾駐足欣賞。例如Sabina Lang  Daniel Baumann的作品«Beautiful Tube» 安插在高聳樹枝間,那看似突兀卻又和諧的白色木製方塊體更同時引領觀者思考人為的安排在自然中所產生的影響與對立;而日本知名當代建築師藤本壯介之作 «Many Small Cubes» 亦在公園內獨樹一格,其設計的房子象徵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與建築師齊聚一堂的盛況。同樣是在杜樂麗公園內,以紀念碑系列出名,並於2011年代表法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則是打造了一處細膩的花圃– Alma,金屬細桿帶上鈴鐺與玻璃片,如風鈴花搖擺於羅浮宮前好生浪漫。Didier Marcel在植物園中展出的 «Rosée» ,是一件施華洛世奇首次與FIAC合作的創作案,共使用三百多顆水晶珠交織結成蜘蛛網線,重現了場域的感知與脆弱的一面。20多位藝術家皆展現出當代雕塑或裝置作品擺放在場區外的特色與魅力,加上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確實為了這個以商業為主的博覽會增添了更多藝術哲思上的思辨與詩意效果。






新展區(Off)icielle的未來性


(OFF)ICIELLE 41FIAC首次延伸的衛星展區,共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68間藝廊在巴士底區的巴黎碼頭-時尚與設計之城展出。與大皇宮主館不同的是,第二展區主打年輕的畫廊與在市場上雖然尚未有明確定位卻具有發展潛力的新銳藝術家。雖地理位置不同,(Off)icielle依舊吸引大量的人潮(14146參觀人次),並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收藏家做出主題性的投資區分建議。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合夥人Arnaud Dubois 認為,這些還在成長的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價位不高、賠率相對低,具有高發展淺力,因此也會受到部分類型的藏家喜愛。首屆(Off)icielle的作品成交量大放異彩,首戰即締造佳績。



(Off)一展也確實為此屆FIAC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年輕藝術家作品成熟,關注議題大多脫離媚俗路線。巴黎Alain Gutharca畫廊的Estefania Penafiel Loai與柏林Zink畫廊的Aslan Gaisumov之作旨在討論對於出版與書本的詮釋。羅馬Marie-Laure Fleisch畫廊邀請藝術家Ofri Cnaani 在現場與觀眾使用生活中的素材共同創作,使用投影以及列印的方式讓觀者帶回作品收藏。倫敦的Ibid.畫廊則主打Rodrigo Matheus的裝置作品,其在展覽館架起一座鳥籠式的小塔,底部放置的玻璃反射使得觀者誤以為穿透地面進入滿佈植物的地窖之中。柏林畫廊Dittrich & Schlechtriem亦展示了討論環境議題的藝術家Julian Charriére,其在201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的彩鴿作品曾引來爭議。整體來說Fiac的首屆衛星展不論是在話題、藝術、商業交易都算是相當成功的一次演繹,(Off)帶著這些藝術界的新來者向我們展現一個解讀當代藝術市場的另一種可能性。



綜上所述,第四十一屆的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之後,今年多方觸角皆大放異彩。讓這個20年前還被稱作不懂當代藝術的城市—巴黎,重回戰場,藝術商業、時尚、文化旅遊於一身的當代藝術發展的重鎮。新興展區的開放,欲對當代藝術市場「去中心化」,展現引領前衛藝術思潮的企圖。其實就像他們對文資保存概念的詮釋一般,我們可以看到法國人帶有理想性的性格即便在最商業的地方都仍舊存在:這種對於「區域」概念的整體規劃的嚴謹態度,起步雖難卻結果豐碩。










2014年11月19日

走入路易威登的藝術殿堂


路易威登基金會首展特別報導


文.攝影黃九蓁
本文收錄於«典藏读天下‧今艺术十一月號»





2014年可謂路易威登的榮耀之年101日,巴黎時裝的最後一天,路易威登舉2015的春夏時裝秀,展現了70代風格的復古簡約新作,同時尚未開放的路易威登基金會揭開神秘的面紗。富有科技感的秀場設計與太空船式的建築巧妙地搭配一如既往地引起眾多討論。基金會隨後1017日所舉辦的正式開幕記者會,更使我們得以先睹為快這個眾所期盼的巴黎新地標


LVMH集團不愧為時尚界龍頭,不論在各方面總能引起風潮。董事長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在造訪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後當下認定這位曾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為基金會的建築師首選。雖法蘭克.蓋瑞的爭議性亦引起了高度關注同時引來居民與自然保護協會的抗議,但當這巨大玻璃飛船完工,各界報導無不以驚艷二字形容此傑作基金會的開幕首展以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建築設計為主軸,同時展出十多位基金會收藏藝術家代表作品,為觀眾展現路易威登的品味風貌


對多數法國而言,擁有個巴黎的''Bilbao''似乎比什麼都來得重要。挑高46佔地11700平方公尺的碩大展演空間,曾被法國媒體形容如同玻璃雲彩一般。實際上,雖然比起巴拿馬文化博物館「Biomuseo」或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較為優雅收斂,一種潛在奔放的暴力感仍舊存在路易威登基金會的建築中。若以解構主義建築斷定法蘭克.蓋瑞的作品或許不慎合適,雖然建築師在訪談中不斷提及自己追求自由的感覺,早期像諾頓之屋(Norton House)的拼貼的趣味感已在這次的作品消失殆盡。解構、解構,說的是一種與現代主義對抗的變位與不可預測性。1979年的自宅(Gehry Residence)透過切除、迴轉與歪斜的結構成就解構建築的原型。然而在路易威登基金會上,斷面歪斜等元素仍舊存在,卻因著數位曲線感的自行蔓延堆疊反而稍微失去了雲彩般的流動感,硬化如同昆蟲的薄殼。法蘭克.蓋瑞的早期作品在城市與周遭的環境紋理中尋求呼應,後期的大型作品一方面大多建在公園綠地涵構問題減少,二方面也由於對於雕塑造型的追求,先注重外型再配置內部空間而失去了原本的對話性。當然,不論是從造型的表現張力來看,還是內部空間的複雜性來說,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路易威登基金會仍極具代表性與特殊性。

作為基金會的主角,一樓展廳自然獻給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選用建築師20022014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方案舉辦專題展覽從發想草圖乃定案的模型,同時搭配建築師的概念進程,實為精彩。作為將數位圖像與真實材質實際搭配嘗試實現的先驅,法蘭克.蓋瑞整個基金會的設計體現了非典型建築(non-standard architecture的概念,而觀者亦將跟隨團隊製造的大模型沉浸在建築師創造的計畫之中。有意思的是,為了搭配路易威登基金會十月底的開幕,蓬皮杜中心亦於該月初舉辦法蘭克.蓋瑞首次歐洲回顧展,以此呼應這個巴黎最新地標的創建!


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總監蘇珊.帕傑(Suzanne Pagé以〝開啟〞作為展覽定調,意圖展現基金會整體建築的調性,並邀請諸位藝術家合作,特別針對的創建而進行創作。例如,埃爾斯沃斯·凱(Ellsworth Kelly)便為會議室設計彩色大型裝置與五彩牆面Spectrum VIII ; 奥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則運用垂直色彩、幾何圖形與鏡面反射原理,為基金會水庭院空間製作以橘黃色光與多層斜面玻璃共調出的«內部的地平線» Inside the horizon)。觀者走其中如同穿越萬花筒鏡般,在水中、鏡中與建築的多層角度的衍射中尋找自我遊戲的影像而在一號展廳中,展出的電影、繪畫領域中,以複雜抽象性聞名的莎拉·莫里斯Sarah Morris之作 ─ «奇妙的魔法» Strange Magic,其可說是一部拍攝法蘭克.蓋瑞建構路易威登基金會過程的紀錄片影片對於建築的細節、顏色與材質的高度掌控,使得整體呈現一種與眾不同的詩意。蘇珊.帕傑(Suzanne Page同時邀請了塔林·西蒙(Taryn Simon)這位偉大的女性攝影師,溫柔卻冷峻的人類學觀察方式搜尋意象搭配文本,整齊地裝配在玻璃畫框之中,用其特有的敘事手法做出對於基金會的詮釋。

除了法蘭克.蓋瑞的設計與藝術計畫之外,此次基金會的成立最令人翹首盼望的乃是終於有機會窺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私人收藏與藝術品位。由於身兼董事長與藝術總監蘇珊.帕傑(Suzanne Pagé)向來低調,因此LVMH集團的收藏在各界眼中一直帶有神秘的色彩。策展人表示此次的收藏展不限歷史不限背景,全然開放選擇以能讓總裁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找尋確認感與歸屬感的作品,期望它們在沒有評判下熱烈地自我震盪反響對話。路易威登收藏展計畫分三期展出,第一期從開展20141124日,二期十二月開展,第三期則將於明年三月底繼續。下文將繼續針對第一期展覽作詳盡報導。

德國當代繪畫藝術教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當仁不讓作為第一期展覽的主打藝術家。自1960年代開,他的抽象畫、「照片繪畫」(photo-based painting)、「色卡」(color chart)、「灰色繪畫」(gray painting),浪漫崇高的主題加上帶有反諷的距離感,格哈德-里希特在各方面展開繪畫的多樣性。基金會本次即展出其著名的照片繪畫,1963所創作 «鹿» Hirsch)便為此素材中最具獨特性的作品之一。此作乃根據一張藝術家於過去所拍攝的照片所繪,畫中的公鹿置身於森林之中,象徵了德國浪漫主義的原始狀態與北方傳說,里希特使用了寬大的筆刷斷面擦去部分畫面,藉此確立了影像的存在,卻同時使其脫離了一個無法穿越的空間。僅有明確繪製的樹木與鹿角的管狀與曲線輪廓存在,將公鹿困於冬天的霧氣中。前文提過,本次為基金會會議廳設計五彩牆面的歐普藝術與極簡藝術大師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當然也是阿諾特的收藏最愛。此嵌板式系列作品使用畫布與影子的縫隙做出拼貼層次之效果藝術家著名的「繪畫浮雕」,白底上重疊單色畫,時而輕、時而重的幾何色調營造視覺上不穩定的微妙感。


2010年的紀念碑大展Monumenta)之邀展藝術家克里司汀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其2005製作的影片«九月六號» (6 septembre)1944年至2004年收藏於法國國立視聽研究院的各種重要歷史視頻檔案(如越戰)、名人訪談(如戴高樂、蓬皮度總統)演奏會、甚至一些不知名的檔案,以剪接集合並快速播放的方式,產生混淆難辨的畫面,呈現你我對於世界歷史的認知。


若以為路易威登基金會收藏「高價」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的作品即可讓我們真正認識阿諾特的品味。1962年出生的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可謂現法國中生代中最具國際性的藝術家之一,但以拍賣市場的行情價來說,他的作品可以說是非常小眾。不知是否有意和去年年底在蓬皮杜中心所舉辦的個展相呼應,基金會展出的作品《不曾存在的旅行A Journey That Wasn't》乃他在2005年的拍攝計畫,藝術家本人遠航南極,踏尋稀有的白色企鵝,七位藝術家和十位機組人員,在那裡成立一個遠征研究站,著手進行一篇篇對於「未知」的探索故事,無論是計畫本身或拍攝手法皆充滿了一種烏托邦的詩意性。如同藝術家本人表示 :「我對於單純紀實或者是建構一個虛構空間沒有興趣。對我來說真正有趣的,是去真正的塑造出一個現實,只有當這樣的現實被產出後,我才要去想該怎麼去紀錄這樣的事情。」雨格的錄像作品展現一種虛無卻實際的美感,帶著黑暗略帶憂鬱的殘酷特質,建構出一個不再以人為中心的世界。


除了上述的幾位藝術家之外,同期展出的尚有托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貝爾特郎-拉维耶(Bertrand Lavier)、詩人約翰·吉奧諾(John Giorno)等等幾位著名的當代藝術家。透過帕傑女士的策劃,我們終於能夠一次性的從各角度上欣賞LVMH集團對於美好藝術與文化情感傳遞的觀點。當然,這個乘風而降的巨大飛船,是否能夠除去品牌所加諸的商業性,成為巴黎新興的知識分子的思辨空間,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