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部—巨人之內」
K11 Art Foundation與東京宮合作展:中國新銳藝術家在巴黎跨出的第一步
圖文:黃九蓁
⟪文章刊於:藝術新聞 十一月號⟫
十月的巴黎確實是場流動的饗宴,多個重要大展覽各據一方,百花齊放。在第41屆FIAC開幕前三天搶先開展的是巴黎東京宮的「中國內部—巨人之內」 (Inside China. L’Intérieur du Géant),為東京宮2014後半年“Inside” 系列大展的第一期展覽。值此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也是K11 Art Foundation與東京宮(PALAIS DE TOKYO)三年協議合作的首展,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並將中國新晉傑出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由東京宮策展人Jo-ey Tang組織與邀請王春辰共同策劃。選擇Edwin Lo、李鋼、于吉、趙要、吳昊等五位中國藝術家,與法國、德國藝術家NADAR、Renaud Jerey、Aude Pariset等人的作品進行交流。
Inside 講述的是一趟類似冒險的旅程與經驗,「內部」一詞指的是一種未知謎樣的概念,靈感來自法國攝影師NADAR拍攝熱氣球膨脹過程中的內部影像—名為「巨人」的作品。內部的擴張像是一片廣大的無名之地,引導我們前進一個新的方向:未知、初生之地。此展的用意乃在討論新時代的後輩藝術家如何看待世界。
雖說中國藝術家和歐洲藝術家的作品並置同個展場中,中國文化與地域的特色卻是模糊的。然若仔細觀察,仍舊可以看到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為新生代的藝術家們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展覽以吳昊的卷閘門作為先發,碩大的鐵捲門具有阻隔/開啟雙面之意。藝術家選擇在武漢收集商店的舊鐵門作為繪畫底材,再經由時間、溼氣的自然侵蝕而改變畫作的痕跡。卷閘門的創作展現了這個隘口城市脆弱的發展狀態。時間流逝,生活高速發展變化,究竟留下的是什麼?我們又能抓住什麼?時間壓縮的痕跡是吳昊創作的重點,他的另一件作品水痕計畫:藉由與觀眾共同創作,藝術家在武漢、上海與香港收集多只空瓶,並邀請參與者們參考他的創作方式在這些瓶罐上留下水痕。在這個跨越時空的互動創作中,我們能在每只瓶子上看見每個人所留下的痕跡。然而當這群堆的空瓶散落一地,觀者又是否能從中辨識出各自的獨特性?
李鋼的作品
─《末-2014.05》亦有異曲同工之處。藝術家在雲南的高速路上收集汽車排氣管內的物質,將之過濾加工成兩「墨塊」作為回應鄉村現代化的一種方式。筆者認為,策展人選用NADAR的《熱氣球與凌空飛翔─巨人回憶錄》作為展覽主軸很是恰當。十九世紀是現代工業與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蒸汽機、自動化工廠、鐵路、新工業區以及各種大眾媒介如雨後春筍般萌發出來,令人目不暇接。「巨人」的概念如雪萊的「科學怪人」,一起回應了對於這個科技世界膨脹的期待與不安。這也是李鋼的作品《油畫的質感》值得我們反思之處。每一幅畫布都是請雲南村莊的婦女花上約一個月的時間,使用黃麻麻繩手織而成,藝術家再根據根據紋理創作,試著找回自己最初對於油畫的感知。
現今亮麗光鮮的中國夢所帶來的不安與失落,在這些年輕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中一覽無遺。于吉自製塊塊方形石膏企圖搭建出一個易碎、無用的空間,如同中國早期破舊的公共空間一般。而牆壁上五件人體水泥雕塑則展現了創作者近年研究的議題:傳統雕塑如何在多媒材充斥的當代藝術「裝置」中,重新找尋自我的定位?
反觀法國藝術家Renaud Jerez的作品討論當代的環境污染和消費文化,而Aude Pariset所提出的«lifestyle»產業議題,則關注走向追求更好的「生活」型態。我們或許可以在這之中發現一種錯落的進程關係。
平心而論,此次展覽或許是空間不足、以及藝術家選件過多的原因,展場規劃混亂、主題不慎明確,導致與國外年輕藝術家的對話性無法凸顯。但無論如何,此次與世界知名的當代藝術美術館—東京宮的合作展,仍為中國當代藝術圈重要的突破。K11 Art Foundation 自2010年由鄭志剛先生創立後,已然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當代藝術推廣平台,通過良好的合作項目,在他國展現中國年輕藝術家的潛力與希望。這個「為世界當代藝術發展添增新生力量」的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11日,而後在香港(2015年3月)和上海(2015年5月)進行巡展,並進行一系列國際當代藝術交流活動,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此次合作展的精彩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