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倫敦、巴黎,誰市中心?

Frieze之後,FIAC的風華再現


圖文:黃九蓁


⟪文章刊於:藝術新聞 十一月號⟫






當今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之一Frieze於今年1019日完美結束,共吸引來自25個國家162間畫
廊參加,才第十二屆就已創下七萬多人的參觀人次。由環球設計工作室(Universal Design Studio)一手打造的全新會場,新增注重行為藝術的「現場」(Live)板塊,以及延伸至場外的公益藝術等特點,均使得今年度的Frieze會場極為活絡,屢創佳績。

事實上,倫敦Frieze2003年以來,便為大家呈現了一種歐洲當代藝術的新氣象,也一直居於領先的地位。但在2006年大皇宮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開始之後,FIAC (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這個「年邁」的藝博會開始重回戰場。今年大皇宮真正地延續其二十世紀世界博覽會的角色,共邀請26個國家、超過的259家畫廊(主館有191)一同參與此場盛會。場內外門庭若市,好不熱鬧。此次參展畫廊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法國48家、美國45家與德國26家。此外,日本、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葡萄牙及印度等五國的畫廊皆為首次參展。再和上屆歐洲畫廊所佔73%的比率相比,此屆65%的歐洲畫廊比例可視為更加邁向「國際性」展覽的一個指標。橫跨英吉利海峽的FIAC就在三天後正式開展,究竟在大獲好評的Frieze結束後,令眾人翹首以盼的FIAC又是否能帶來不一樣的話題是本文著重的方向。


絕佳買氣
本屆FIAC的參觀人次創下新高,總共吸引了74567左右的參觀人次,比去年高出1.4%。預展當晚即帶來強勁的買氣,屢創佳績;被譽為法國收藏國王的Francois Pinault與其收藏團隊更在當天開展不到一小時內便已看中至少37件藝術品。如同巴黎重要畫廊老闆Kamel Mennour所言:「今年的FIAC非常震撼人心,精采絕倫,尤其出現很多新的作品與藝術家。讓大家的購買慾望持續增長。」不僅Kamel Mennour,其他多間老字號大畫廊,如同Yvon LambertThaddaeus RopacKarsten GrevePerrotinLisson等皆異口同聲地表示,本屆可謂近年來買氣最好的一年,銷售成果豐碩。開幕頭兩日便已售出多件重要藝術家之作:包括被路易威登基金會收藏並作為開展十大藝術家之一的Bertrand Lavier、新表現主義大師格Georg Baselitz、法國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 Jean-Luc Moulène以及參與臺北雙年展的韓國藝術家楊海可Haegue Yang等。

本屆FIAC展出經典與現代藝術的作品較以往得少,可謂一大改變。成交作品大多是在亞洲地區皆耳熟能響的20世紀與21世紀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如Simon Lee 畫廊以約250萬歐元賣出一件Christopher Wool 的作品,White Cube畫廊以175萬英鎊售出Damien Hirst的作品,Emmanuel Perrotin200萬美元出售村上隆的畫作。英國Lisson 畫廊則分別以110萬、75萬以及35萬歐元賣出Anish Kapoor的作品。而今年FIAC的大明星Olafur Eliasso之作«The new planet» 則由德國柏林的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37萬五千歐元成交。而柏林另外兩間畫廊也分別以20萬歐元及13萬歐元售出Raymond Hains« Saffa »Mark Dion«Jungle Shop»


中國藏家熱潮
由於英國政府近期宣布放鬆對於中國遊客的簽證限制,Frieze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國藏家與經紀人的注意。香港重要藏家鄭志剛與印尼華裔收藏家余德耀皆出席Frieze。另一方面,FIAC總監表示,博覽會從未如此受到外國收藏家團體的青睞,2001年以來,中國藏家人數現已激增八倍。或許也可歸功於周邊展覽的活動效應,除了畢卡索美術館的重新開幕與路易威登基金會的落成之兩大亮點外,東京宮與K 11藝術基金合作展出「中國內部展」:展出趙要、程然、吳昊、于吉、李鋼、羅潤庭等人作品。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曾梵志,其新作《從1830年至今》於1022日首次於羅浮宮中展出,且與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並置。由於本次展出可謂中國藝術圈的一大盛事,共吸引了將近50位的藏家一起來到巴黎觀展。光是在此次FIACVIP預展上,中國藏家就毫不示弱地拿下多筆成交紀錄 : Kamel Mennour即售出Camille HenrotDaniel Buren的作品 ; Lisson Gallery亦賣出Anish Kapoor給中國藏家。整體來說,不論是FriezeFIAC,本年度的亞洲藏家均比以往多出許多。而巴黎的秋季盛會高潮迭起,展現無比的活力與新意,再加上簽證的申請稍較英國容易,或許更增加了中國藏家前往花都的意願。



FriezeFIAC的地位爭奪戰
曾經扮演龍頭地位的FIAC,自1991年經濟衰退後在藝術市場的國際地位也隨之下降,反觀創於2003年的Frieze,首屆展會便成功吸引各界關注,與FIAC展開爭奪參展畫廊的戰爭。自2003年開始,FIAC盡力下降法國本土畫廊參展比例,從70%到今年的31%。大概有數十間畫廊在倫敦與巴黎間選擇了巴黎,如Barbara GladstoneBelgian Xavier HufkensGagosian。紐約Pace Gallery稱:「此場藝博比Frieze要強得多。」而本次兩場展會皆有參加的香格納畫廊老闆勞倫斯則認為:「Frieze更加國際化,更加年輕。而FIAC在年齡跨度更大,更加歐洲。」

FIAC的總監珍妮佛芙雷(Jennifer Flay)本次的主要策略乃在推動新穎藝術家,也許此乃成就如此盛況的要點之一。多數收藏家如Patricia LaigneauFatima Maleki皆評論珍妮佛考量藏品的全面性滿足了藏家的好奇心。來自全世界的藏家、策展人與畫廊主等VIP另外還會收到主辦單位精心設計的藝文參訪行程建議。珍妮佛的團隊盡可能的與各畫廊、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等單位接洽與配合,行之有年後的默契,使得FIAC逐漸成為引領巴黎秋季藝文盛況的推手,更成功地重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聚會所之一。如前文所述,新落成的路易威登基金會,歷經五年閉館整修後重新開幕的畢卡索美術館,以及同樣閉館整修三年的巴黎鑄幣博物館也首度開放,更隨即舉辦話題性十足的美國藝術家Paul McCarthy之個展。與此同時,其他巴黎各大知名博物館:龐畢度藝術中心、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網球美術館、卡地亞基金會等皆不約而同推出重要展覽。也難怪同樣參加兩邊藝博的巴黎畫廊Thaddaeus Ropac表示:「今年巴黎的力量來自於博物館!而且今年擴大的展區,更加吸引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館長與董事會來參加這個展覽。」


此屆巴黎藝博最重要的特點在於首次延伸的衛星展區—(OFF)ICIELLE,共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68間藝廊在巴士底區的巴黎碼頭-時尚與設計之城展出。與大皇宮主館不同的是,第二展區主打年輕的畫廊與在市場上雖然尚未有明確定位卻具有發展潛力的新銳藝術家。雖地理位置不同,(OFF)依舊吸引大量的人潮(14146參觀人次),並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收藏家做出主題性的投資區分建議。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合夥人Arnaud Dubois 認為,這些還在成長的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價位不高、賠率相對低,具有高發展潛力,因此也會受到部分類型的藏家喜愛。首屆(OFF)的作品成交量大放異彩,首戰即締造佳績。


去年法國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交易量只佔了6%而英國高達20%,多數徵兆看出景氣低迷的法國想要收復這塊當代藝術的領土。又因受到LVMH集團董事長Bernard Arnault的影響,路易威登基金會的落成刺激許多法國藏家也燃起了想要與公眾分享他們私人收藏的慾望。如房地產公司 Emerige Groupe總監Laurent Dumas 便於119號開始在巴黎Hôtel Beaubrun首次展出他的部分收藏品。過去法國的藏家一直以來都以低調、隱密著稱,因此可見一股暗中較勁的勢力逐漸興起。


本屆FIAC可謂最美好的一年,那個巴黎的傳統與倫敦的活力印象逐漸在改變當中。如同一位藝術資產分析師說道:「Frieze的策劃相較系統化。在巴黎,至少我們可以發現新的東西。」藝術總監Jennifer Flay亦直說:「與Frieze相比FIAC的風險較小卻擁有較高的質量。」當然,巴黎仍然保有她一貫的優雅,但今年她在傳統之上帶來了開拓性,使得頗具實驗性的Frieze的獨特性相較減低。這個經典而優雅的城市展現新的面貌,風華再現,精彩絕倫,讓當代藝術市場重新愛上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