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藝術也可以這麼簡單—週四十七至十八世紀藝術】No1 —卡拉瓦喬的«聖母之死»









週三要講述的時代落在歐洲十七至十八世紀,這個時期的大風格主要可簡單分為: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與十八世紀的洛可可風格。從「巴洛克」(Baroque)開始講起,此字源自於西班牙語的「變形的珍珠」,有一個不規則、且俗麗的意思。起初對於崇尚古典藝術的統一和諧性的人們來說,巴洛克是帶有貶義的詞彙。然而事實上,巴洛克藝術家們雖然不使用單調的水平垂直構圖,改用扭曲多變的繁繞,追求強烈的律動感,但是他們仍舊在構圖上保持統一性,並非遺失畫面應有的協調。最大的特徵在於,一種在身體與情緒上對於「運動」的追求。再加上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在科學上的開化,人民對於宗教的不信任,藝術上開始走向「世俗化」之路。那他們究竟如何創新呢?這就要從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開始講起!


卡拉瓦喬是一個性格暴烈的庶民藝術家(後來因為殺人罪被迫離開羅馬),也因此他的畫作許多都在反應下層平民的一種生活型態。再加上其鮮明的個性,讓他的畫作跳脫常規俗套,自由發揮自我的特色與才華。今天要介紹的這幅《聖母之死》(La mort de la Vierge) 收藏於我心愛的羅浮宮中。一位富有的法官委託卡拉瓦喬為他的禮拜堂作畫,在1601年他完成畫作時,教堂卻拒絕收購此畫作。我們可以看到,構圖中心的聖母瑪麗亞,蓬首赤足,毫無光彩,像極了普通的村婦,這個真實的畫面,讓聖母失去的一直以來的神聖光輝,也因此惹怒教廷。



除了聖母頸上的皺紋、浮腫的雙腿等細節之外,我們再看其色彩與光線的運用。這裡可以明顯看到其獨創的「陰暗法」,他在明暗畫法中,加深的陰暗的部份,在用光線穿透題材重點。這種戲劇性可以帶出精神上的震撼。再加上他「不美化」的特徵,為卡拉瓦喬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著,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在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冉冉升起。



圖如其人,卡拉瓦喬從根本的反骨與叛逆使他成為一個重要的革新者。這也是我特別喜愛他的原因! 希望大家也會喜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